聚落考古呈现“多面”莫高窟
新华社兰州9月22日电(记者张玉洁)洞窟连绵是人们熟悉的莫高窟“正面照”,但窟顶模样却鲜为人知。近年来,考古工作者从聚落考古的视角出发再度审视莫高窟,发现窟顶有包括天王堂在内的数座基址,这对全面了解莫高窟有积极意义。
21日至22日,由甘肃省文物局、敦煌研究院主办的“创新与发展:敦煌学研究的新使命”学术研讨会在甘肃省敦煌市举行。敦煌研究院副院长张小刚分享了近年来该院在莫高窟及其周边开展的考古工作。
莫高窟南区窟顶的天王堂,是古代敦煌城往返莫高窟的必经之地,也是莫高窟的入口所在地。过去,人们普遍认为,天王堂是一座孤零零的佛塔式建筑。2021年起,为配合加固工程,考古工作者在这一带进行了考古清理和发掘。
考古发现,这里除天王堂外还有数座佛塔和佛堂基址,出土了塑像、壁画残块、木构件等遗物。考古工作者初步判断,这是一处相互之间有密切联系的宗教建筑群。
这是2022年4月18日拍摄的莫高窟窟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张小刚介绍,20世纪60年代起,莫高窟开始了多次窟前殿堂遗址发掘工作,相关成果在一定程度上为复原古代莫高窟提供了参考。80年代末,莫高窟北区考古发掘工作启动。相关研究认为,南区是礼佛的殿堂,北区是僧俗生活区域,两者共同构成了完整的莫高窟。
“如今,我们尝试用聚落考古的视角再度审视莫高窟。也就是利用社会考古学、环境考古学等方法,研究聚落所反映的社会变迁。”张小刚说。
近年来,考古工作者调查了成城湾、和尚沟、王母宫、老君堂、观音井等遗址。这些宗教建筑遗址以莫高窟为中心,散布在三危山之中,在古代属于莫高窟的卫星式寺院或建筑,是莫高窟人文环境的一部分。
“运用聚落考古的方法,可以从遗址的功能分区和人文环境等角度,重新审视莫高窟的营建、使用以及和周边遗址的联系,透物见人,得到一个更加全面、立体和生动的莫高窟印象。”张小刚说。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07-17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 07-17(新春走基层)台胞公寓里台湾音乐人的蛇年新
- 07-16一见·为何这件事,“任何时候都必须紧紧抓在手
- 07-16调查指台湾约10%中学生曾遭遇校园霸凌
- 07-16联播+|谋“粮”策 习近平要求做活这篇文章
- 07-16东西问丨刘兰芳:中国传统曲艺如何传承与创新
- 07-16台湾1月份PMI转为紧缩
- 07-16广州首个街道国防教育中心在沙面揭牌
- 07-16今天下午航天员将进入天舟九号货运飞船 开展货
- 07-14大陆踩线团被设卡 台湾旅游业界批当局把路走窄


阅读排行
推荐教程
- 12-12贵州国企招聘:2024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贵州省
- 09-23郭庆:一条路延伸出“牛”日子
- 09-19能源转型成效显现 擦亮高质量发展绿色底色
- 03-04吉林省力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百姓便捷就医得实
- 02-23乌克兰延长战时状态至5月9日 中使馆发布提醒
- 09-24青春华章|人生有味 中国好“young ”:菌草治沙“新青年”把论文写在母亲河边
- 09-12打通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堵点
- 02-23【学习读本(12)】支持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更
- 02-19国家知识产权局:2025年要着力深化知识产权高水
- 09-24享受好政策 吃上“定心丸”(产粮大县探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