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学生”“云课件”,解锁知识传播的更多可能
在这个开学季,许多与知识获取相关的新闻吸引着大众的目光。例如,知识学习从线下到线上的延伸:“云学生”这一群体日益壮大,成为了一种新的教育现象。诸多高校以及教授在短视频平台开设课程,求学者可以通过一方屏幕,听大咖传道解惑。再如,科普从线上到线下的落地:不少科普短视频创作者跟随大篷车进驻校园,在这些流动的科学课中,网上的“云课件”成了重要的参考教材。
在教育信息化的今天,可以说“互联网成为永不落幕的课堂”。这类云端的、流动的教学,很多时候可以充当起知识普及和教育资源补充的角色,因为它的媒介是普惠性的,能够跨越地域的限制,让学生们即使“远在天边”也能接触到想要了解的知识。
在操场上手抛降落伞、在教室里自制孔明灯、在冬天的户外泼水成冰……科普类短视频里生动有趣的科学知识,往往潜移默化地增加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当然,这种知识的传递也可以更加直接。比如,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为年轻人打造的二次元趣味科普,由两院院士、大学教授等组成了平均年龄77岁的“银发知播”团队;中国科技馆、教育部宣传教育中心与抖音联合发起的“流动科学课”科普活动,邀请专家学者和优质科普达人深入乡村一线进行授课,截至目前已完成了18个城市30所中小学的校园活动,为超5000名学生带去趣味科普课。我们越来越发现,知识学习冲破了学校的物理围墙,变得更易得、更普惠。
青年地理老师@袁晓开学季为藏族小学生们科普家乡的地理知识
从某种程度上说,互联网正在重构知识的传播方式。有时,知识是被压缩的、重构的,但又是充满看点的。更为重要的是,它让知识的边界大大地拓展了。它让人们的眼界变得开阔,仅仅通过一块屏幕,就可以从他人的分享中获取知识。一个完善而庞大的互联网教育体系不断发展,老师的课堂越来越充满科技感,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对知识资源获取的差距逐渐缩短。
科普达人夏振东指导平潭北厝镇中心小学学生做“平衡术”实验
像是变幻了时空,即使在推开门就是大山的乡镇,那里的师生也被赋予了更多可能性。借助互联网等科技力量传播知识,正在成为未来教育的新的生态,这也为我们带来新的课题:在教育信息化的今天,城市与乡村教育的差距会怎样变化?抑或是,当越来越多的师生享受到互联网教育带来的便捷时,当教育和科技不断融合时,未来的知识传播方式会在科技的加持下产生怎样的改变?如何为未来教育画像?这些都是值得不断找寻答案的问题。
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我们喜闻乐见更多边远地区的孩子,在这样的影响下参与科学、参与学习,掌握获取和“过滤”知识的能力。这或许也是科技为教育所做的最大的公益:让每一个人都拥有平等的机会,知道世界是什么模样、技术发展到了什么程度,能够和千里之外的人们共同进步。(小亢)
栏 目:科技新闻
本文地址:https://xinwen.oa.jl.cn/kejixinwen/364.html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05-03 内蒙古移动全力护航“神舟十九号”凯旋
- 05-03 安徽联通“满格守护”游客五一畅玩之旅
- 05-03 第二届“长城杯”信息安全铁人三项赛(防护赛
- 05-03 机器人要“抢饭碗”?错!由人类创造、为人类
- 05-03 AI助手开启“通信+金融”新体验
- 05-03 全球通四季之旅“繁花季”正式上线
- 05-03 勇担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使命
- 05-02 云计算推动浙江义乌210万商家出海
- 05-02 视频|百强战队福州“亮剑”,第二届“长城杯
- 05-01 第八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观察:数字基建硕果累


阅读排行
推荐教程
- 03-19 抖音生活服务下调31类目商家保证金
- 09-22科普中国直播预告|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开学第一课”
- 03-06 探索新路径 筑牢AI产业安全根基
- 02-24 “本源悟空”全球访问量突破2000万次
- 02-22 腾讯紧急调用元宝支持微信搜索 助力更多用户体
- 10-02丰收有我丨良种配良法,大豆田里高产“耕”新
- 03-16 “人工智能”成两会热词,代表委员热议安全治
- 03-11 世界移动通信大会聚焦5G与人工智能融合创新
- 03-11 我的“肉”为何不能拿走?——病理蜡块不外借
- 03-09 加速人工智能在千行百业中走深向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