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网评论员:抓取个人隐私就是抢劫
【阅读提示】曝光个人信息“黑洞”!有平台号称一天处理100亿条数据
光明网评论员:央视3•15晚会曝光了疯狂窃取个人隐私的信息黑洞,据称偷个人信息的获客公司每日处理百亿条数据。有媒体随后补充了企查查数据:国内现存745.38万家软件开发相关企业,今年截至目前已注册28.28万家相关企业。
不必看原报道视频,上述摘要已经能把情况勾勒个大概:一是个人隐私数据的非法获取,已经规模化、产业化,且在快速壮大;二是对此黑产的治理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工具箱,甚至治理目标都是模糊的。普通人厌恶但默认“刚验出怀孕就接到母婴用品推销”“刚谈到房子就收到中介信息推送”,监管部门默认民不举官不纠。即便隐私是权利、数据是财产,人们也没有喊出一句:这就是抢劫。
不是么?传统抢劫通过物理暴力劫取财物,个人隐私窃取依托技术手段非法获取数据,二者均符合“非法占有+强制取得”的特征。抢劫行为的损害通常局限于特定时空的财产损失,而一条被盗取的身份证信息可能被多次转卖至诈骗、洗钱、广告营销,形成跨地域、跨领域的连锁反应。从这个角度说,前者的个体化危害肯定大于后者,但后者的系统性风险胜过前者。
让二者实现同等强度的法律规制当然不合理,问题是个人隐私获取的惩治力度始终偏弱。中国已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入刑,但“情节严重”的认定标准长期模糊,司法实践中往往以信息条数作为主要量刑依据,忽视数据敏感性、使用场景等关键因素。2022年,某电商平台泄露2.3亿用户数据仅被处50万元行政罚款,与其年营收规模相比,惩戒力度显失比例。
执法效能的差异同样值得关注。传统抢劫案件依托成熟的技术手段,2023年全国现案破案率达97.2%。而个人信息犯罪涉及电子取证、跨境数据追踪等技术难题,基层执法普遍存在专业能力不足。数据权属界定不清、平台责任认定模糊等制度短板,也进一步加剧了执法困境。在今天的中国城市,人们其实已经很难听到哪里发生劫案的消息,而如果要问谁从来没有被偷过信息?估计成年人中一个答“我”的都没有。
别忘了今天我们讨论信息隐私的大前提:数字时代的基本人权,内涵已经很不相同。从这个前提出发,一些非肉身式的侵犯,也需要以规制暴力犯罪的决心推进。比如,能否根据信息类型、使用场景、危害后果建立分级惩处机制?对于非法获取人脸、声纹等生物特征数据的行为,要不要参照抢劫罪中的加重情节处理?对于数据的流转,要不要建立和资金流转一样的动态监测平台,由网信、公安、工信等部门推进协同治理机制?
这些未必是经过严密推证的方案,只是一些启发性方向。不过想想这些,总比看着普通人一个一个费劲地“保存证据”“自己举证”要好——这和自己抓劫匪有什么区别呢。
(转载请注明来源“光明网”,作者“光明网评论员”)
【上一篇】靠什么维护“舌尖上的安全”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05-20 北京联通双万兆AI赋能行动发布
- 05-20 阿里CEO吴泳铭内网发帖:回归初心 重新创业
- 05-19 三星Galaxy S25 Edge正式发布
- 05-19 AI出手 破解“整理国故”百年难题
- 05-18 中国移动宣布2025年5G-A客户将超5000万
- 05-18 龙芯终端与合见工软Archer软件成功适配
- 05-18 齐向东:AI驱动数据蝶变,需构建场景化安全保
- 05-18 牢牢掌握人工智能发展和治理主动权
- 05-17 抖音:用透明回应“污名” 以开放打破“茧房”
- 05-17 华为发布AI DC解决方案 引领产业加速迈向智算新


阅读排行
推荐教程
- 03-19 抖音生活服务下调31类目商家保证金
- 09-22科普中国直播预告|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开学第一课”
- 03-06 探索新路径 筑牢AI产业安全根基
- 02-24 “本源悟空”全球访问量突破2000万次
- 02-22 腾讯紧急调用元宝支持微信搜索 助力更多用户体
- 10-02丰收有我丨良种配良法,大豆田里高产“耕”新
- 04-27 抖音开放日公开算法原理 揭秘算法如何帮助用户
- 03-16 “人工智能”成两会热词,代表委员热议安全治
- 03-11 世界移动通信大会聚焦5G与人工智能融合创新
- 03-11 我的“肉”为何不能拿走?——病理蜡块不外借
友情链接:
联系QQ:316927000 | 邮箱:316927000@qq.com
Copyright © 2023-2025 茂裕资源信息网 版权所有 合作/意见信箱:hh700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