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袜子买3送3”到手3双,网购“图文陷阱”必须
近年来,电商平台上频现商家利用“图文游戏”误导消费者的“套路”。从抽纸规格模糊到质保期隐藏小字说明,再到袜子“买3送3”实际仍是3双的话术,让不少消费者在收货后大呼上当。(见4月6日《现代快报》)
“150张×6包”的抽纸到手变成3包,“买3送3”的袜子实发3双……这些精心设计的“图文游戏”正成为一些电商卖家的普遍做法。表面看这是商家抖机灵的营销话术,实则是赤裸裸的商业欺诈。若任由此类“套路”蔓延,不仅严重侵害消费者权益,更将动摇电子商务发展的信任基石。
商家玩弄文字游戏的本质,是利用信息不对称实施“精准欺诈”。在虚拟交易环境中,消费者只能依靠商家提供的图文信息判断商品属性。某些商家正是抓住这一特点,通过主图夸大宣传、详情页模糊表述、关键信息字号微小化等手段,制造认知偏差。这种行径已超出合理营销范畴,涉嫌侵害消费者的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当前法律惩戒与平台监管尚未形成更加有效的震慑。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小额商品欺诈最高赔偿仅500元,相较于商家的不当得利可谓九牛一毛。某电商平台数据显示,2022年涉及“图文不符”的投诉中,83%的涉案金额不足50元。违法成本与收益的严重失衡,使得“套路营销”几乎成为部分商家的常规操作。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蚊子肉也是肉”的欺诈逻辑,正在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
信任是电子商务的一大核心竞争力。中国互联网协会调查显示,遭遇过“图文陷阱”的消费者中,62%表示将减少平台消费频次,18%选择彻底放弃网购。这种信任损耗带来的负面体验可能会通过社交网络辐射影响更多人,不得不引起重视。当“收到货和图片完全两样”成为普遍吐槽,电商二十年培育的消费习惯可能“毁于蚁穴”。
治理网络购物中的“图文陷阱”,需构建全链条防护网。可以通过法律修改完善,对商品关键信息的文字字号做出明确要求;执法部门可对“买×送×”等易歧义表述制定强制标注的解释条款;平台方要升级审核算法,对主图与详情页实施动态监测,将“小字免责”纳入违规关键词库,建立“欺诈商家黑名单”共享机制,让失信者一处违规处处受限。
数以亿计的消费者不该成为网购的“人肉测谎仪”。从“货真价实”的千年商训到“无信任不电商”的现代准则,诚信始终是商业文明的底线。唯有让每个“买3送3”的承诺都经得起放大镜检验,才能守护好数字经济最宝贵的信任资产。毕竟,任何商业模式的繁荣,从来不是建立在消费者“踩坑”的基础之上。(苑广阔)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05-03 AI助手开启“通信+金融”新体验
- 05-03 全球通四季之旅“繁花季”正式上线
- 05-03 勇担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使命
- 05-02 云计算推动浙江义乌210万商家出海
- 05-02 视频|百强战队福州“亮剑”,第二届“长城杯
- 05-01 第八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观察:数字基建硕果累
- 05-01 五大硬核科技重塑“通信+金融”生态版图
- 05-01 首批人形机器人技术国标立项
- 05-01 勇担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使命
- 04-30 人工智能如何安全、稳健、可持续发展?呼唤治


阅读排行
推荐教程
- 03-19 抖音生活服务下调31类目商家保证金
- 09-22科普中国直播预告|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开学第一课”
- 03-06 探索新路径 筑牢AI产业安全根基
- 02-24 “本源悟空”全球访问量突破2000万次
- 02-22 腾讯紧急调用元宝支持微信搜索 助力更多用户体
- 10-02丰收有我丨良种配良法,大豆田里高产“耕”新
- 03-16 “人工智能”成两会热词,代表委员热议安全治
- 03-11 世界移动通信大会聚焦5G与人工智能融合创新
- 03-11 我的“肉”为何不能拿走?——病理蜡块不外借
- 03-09 加速人工智能在千行百业中走深向实
友情链接:
联系QQ:316927000 | 邮箱:316927000@qq.com
Copyright © 2023-2025 茂裕资源信息网 版权所有 合作/意见信箱:hh700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