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决摒弃涉未成年人“毒流量”
未成年人正处于价值观塑造期,认知能力有限,难以辨别网络中的不良信息,易产生认知偏差或受外界诱惑,从而参与不良内容的制作。
当前社会上出现一种急功近利的浮躁风气,“年少成名”被塑造为成功符号。未成年人极易产生“读书不如当网红”的认知扭曲,部分家长也将家庭教育异化为“投资行为”,在网络上给孩子打造畸形人设,通过晒娃实现“一人养全家”,但忽视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未成年网红跳‘擦边’舞”的现象应该引起各方高度警惕。
一些未成年人成了过度成人化的视频主角,跳起了劲歌热舞。根据《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类似的内容可能涉嫌软色情“擦边”,让未成年人模仿过度成人化的舞蹈动作违反社会公德,同时违背了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如果视频暴露了未成年人的私密部位,则可能侵犯其隐私权。同时,相关评论区出现的不合适言论,也容易让孩子们成为网络暴力和性骚扰的对象。由于孩子们对隐私保护等层面的认知相对较少,一旦泄露相关个人、学校乃至家庭信息,还可能被一些不法分子盯上,面临人身安全威胁。
在网络内容无远弗届的当下,青少年不可避免会有所接触、受到影响。在此问题上,简单“一禁了之”显然并不现实,如何对其思想和价值观进行有效引导,才是关键所在。
部分平台对儿童软色情“擦边”等内容的审核标准比较模糊,为了追求流量还会倾向于推荐低俗、不良内容来吸引眼球。
平台算法模型过度关注用户停留时长,形成“高点击量—高推荐量”的闭环循环,或导致平台内容生态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对于平台来说,未成年网红可能迎合了部分受众的浏览需求,会为平台带来一定流量。但如果这种流量是利用儿童制作软色情、软暴力等“擦边”视频带来的,那它就是一种“毒流量”,应该坚决摒弃。
平台应通过强化内容审核、改善算法推荐机制等方式,进行引导和规制,而不是任其泛滥。平台必须在未成年人保护方面主动承担更多责任:一方面,持续优化内容甄别和监管机制,尤其要完善算法运行逻辑,提高对软色情“擦边”内容的识别能力;另一方面,针对涉及未成年人的相关内容,要有更严格、更具针对性的把关和推荐机制。
(作者:郑宁,系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法律系主任)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08-01 京东大模型品牌全新升级为JoyAI 加速产业走向深
- 08-01 “恒纪元”亮相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 08-01 【大国粮策】植物的“化学语言”:挥发物的奥
- 08-01 从“倒着解的方程”到“非线性期望”,金融数
- 07-31 中国移动正式揭牌人工智能新型专业化机构
- 07-31 AI开源开放创新平台“焕新社区”正式发布
- 07-31 蚂蚁集团CEO韩歆毅:从数字支付走向数智支付
- 07-31 问界M9在无人区完成极端环境应急救援
- 07-31 打破“永远50年”困境,激光聚变如何改变未来
- 07-31 中国移动发布“灵犀”2.0 推进生活服务智能体验


阅读排行
推荐教程
- 10-10福建各地特产的“福”文化解析
- 10-13我国成功回收首颗可重复使用返回式技术试验卫星
- 10-08跟着节气游北京|露气寒冷,将凝结也
- 10-07高质量药材从何来?创新模式助力乡村振兴
- 10-02“U医公益行”健康义诊活动在江西樟树举行
- 03-15 视频|五大赛区同步开赛,500支战队谁能挺进“
- 02-25 自家门口安装摄像头是否违法?最新监控区域“
- 09-22“贝碧嘉”刚走“普拉桑”又来,最近台风为啥这么多?
- 05-07 “行业应用智能创新研发实验室”揭牌
- 01-09H5神兽道游系列松鼠大厅房卡棋牌源码浏览器微信
友情链接:
联系QQ:316927000 | 邮箱:316927000@qq.com
Copyright © 2023-2025 茂裕资源信息网 版权所有 合作/意见信箱:hh700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