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令之美|从“老人节”到“老年节”,关于“重阳”你了解多少?
“细雨成阴近夕阳,湖边飞阁照寒塘。黄花应笑关山客,每岁登高在异乡。”猜一猜,这首诗说的是哪一个节日?谜底是:重阳节。
这首诗的作者为明代诗人王灿。此诗景中有情,情景交融,以细腻的笔触描写出了重阳节的景象,特别是异乡登高,满目黄花,让人生出淡淡乡愁。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到底缘何叫“重阳”?历史学者、天津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罗澍伟介绍,古人以
“九”为阳数,日月逢九,两阳相重,名曰“重阳”,又称“重九”“双九”,或“九九重阳”。
重阳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究竟始于何时?罗澍伟认为,“重阳”一词或可追溯到
春秋战国时期,当时虽未形成节日,却有登高的风俗,意在崇拜山峦,以消祸避灾。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文明的进步,这样的思维逐渐淡化,求愉悦和祈增寿等“宜于长久”的意识日益加强。
魏晋以后,“重阳”的节日气氛渐趋浓重,到唐代形成民间节日,或登高望远,或舒展筋骨,或啸咏骋怀。唐代诗人王维更是写下了“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千古名句。登高、赏菊、插茱萸等民俗内涵也日益丰富,并沿袭至今。
重阳节后,天气日渐寒凉,草木凋零。为告别春夏的勃勃生机,迎接秋收冬藏,明清时期又出现携酒至城郊痛饮的风气,与阳春三月的“踏青”相对应,谓之“辞青”。
时至今日,重阳节最为人所知的身份是“老人节”。重阳节为何又叫“老人节”?罗澍伟说,“九”作为阳数之极,又被称“极阳”或“老阳”,“九九”与“久久”谐音,意味着长久、高寿。因此,从1989年开始,我国把每年的重阳节定为“老人节”“敬老节”。
2013年7月1日实施的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更是明确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这标志着重阳节在国家层面获得认可。今年重阳节是我国第十二个法定老年节。
“中国传统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核心是晚辈对长辈的‘孝’,所以在过好新时代传统节日的同时,我们还应承担起延续中华文化记忆的责任,把中华民族孝亲敬老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罗澍伟说。
统筹:刘心惠、邵香云
记者:周润健
海报制作:安宁
新华社国内部、新华社天津分社联合制作
栏 目:文化新闻
下一篇:文旅部:推动非遗学科专业建设,已有21个本科院校设立非遗保护专业
本文标题:节令之美|从“老人节”到“老年节”,关于“重阳”你了解多少?
本文地址:https://xinwen.oa.jl.cn/wenhuaxinwen/1469.html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02-23创新再现中国神话奇幻世界 AI微短剧《美猴王》
- 02-23山西上党:赶制花灯 年味渐浓
- 02-23“福娃之父”韩美林献给家乡济南一座艺术馆
- 02-23红果短剧《墙外桃花墙内血》入选国家广电总局
- 02-23短剧与综艺的创新碰撞 《开播!短剧季》研讨会
- 02-23今晚播出!《启航2025——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跨年
- 02-23“中演汇剧场演艺年度影响力”公布2024十大舞剧
- 02-22舞剧《天下大足》重庆首演:千年石刻在舞台上
- 02-22顶飞锅盖,山东这道菜什么来头?
- 02-22湘籍华侨成立湖南首家芭蕾舞团 助力东西方文化


阅读排行
推荐教程
- 10-25岚台非遗艺术品展在平潭开展 共赏两岸传统技艺
- 10-25大型舞台剧《三千孤儿入内蒙》巡演在上海开启
- 10-25新疆阿拉尔市塔里木金秋文旅系列活动开幕
- 10-25守护乡音中的文化密码——我国语言资源保护的现状和展望
- 10-25【光明论坛】汇聚培育时代新人的文化力量
- 10-23《只此青绿》:从舞蹈名作到银幕佳片
- 10-18辽宁阜新:“玛瑙+文旅”添活力
- 10-17【文化评析】文旅深度融合 迸发更多活力
- 10-132024天府书展:地方书展渐成行业盛会
- 10-12《日光之城》:描绘藏族人民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