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山河弦歌丨火爆!这座鸟类“国际机场”客流量即将登顶
众鸟高飞
今年7月,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顺利通过评审,山东东营黄河口等共5处提名地以重大边界调整的形式,被扩展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从盐碱满地到水草葱郁、芦荻摇曳,许多“候鸟”选择在此做“留鸟”。这些“白色精灵”见证着当地生态环境的变化。
山东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
黄河三角洲能有多少鸟?聊起这个问题,保护区管委会负责监测鸟类的工程师张希涛,能来一段相声“贯口”。
张希涛:首先来的一般是鹤类和雁鸭类。丹顶鹤、蓑羽鹤、白头鹤、白枕鹤、沙丘鹤等这一系列鹤都要来。再一个雁鸭类的,像野鸭在我们这里就接近30种:斑嘴鸭、绿头鸭、秋沙鸭、白头鸭、赤麻鸭等一系列鸭。鸟浪最厉害的时候能达到一两公里,非常壮观。
“红毯迎宾”
在黄河口北岸盐沼湿地的三万亩盐地碱蓬修复区,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规划建设科负责人周立城,正在给游客们做着讲解。
周立城:欢迎大家在政府开放日来到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参观,大家今天到的就叫“红毯迎宾”,实际上是我们黄河三角洲的一种先锋物种,叫盐地碱蓬,它在这个季节是火红火红的,像一面巨大的红地毯铺展在海滩……
“红毯迎宾”在此,芦花飞雪在此,全球最大的东方白鹳繁殖地,也在此。仅去年冬天到今年春天的一个繁殖季,它们就创纪录地繁殖了202巢,500多只。
曾经的盐碱地,如今的“鸟类机场”
30多年前,这里是另一番景象:黄河断流,下游的三角洲缺乏淡水补给;海水倒灌,土地上泛着白花花的盐碱。
今年57岁的张希涛,1988年中专毕业,带着“开荒造林、绿化祖国”的理想,他被分配到了三角洲上的林场。据他回忆,断流的时候黄沙遍野,遮天蔽日,潮沟淤塞。盐地碱蓬、海草床等植物绝迹,贝类、蟹类等底栖生物消失,鸟类栖息觅食地少得可怜。
山东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
一切的根本,是水!周立城介绍,近年来通过生态补水、水系连通等措施,保护区形成“河、陆、滩、海”的入海循环主干道,累计疏通水系241公里,重建了黄河与湿地之间的“毛细血管”。
淡水河流湿地
充裕的淡水使盐碱水不再向上渗出,植物生存环境持续改善。紧接着,2021年以来保护区陆续实施了17个湿地修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恢复盐地碱蓬、海草床等本土植物5.2万亩,修复湿地超过30万亩。
光板地长出了盐地碱蓬,长出了芦苇,长出柽柳。“生态环境好不好,鸟儿最知道”。越来越多的鸟儿“用翅膀投票”,在这里越冬、建巢、繁衍。目前,保护区的鸟类数量已经从设立初期的187种增加到373种。
留得住,更要护得好
乘坐电瓶车穿梭在芦苇荡中,不时有白鹭、鸿雁等鸟儿掠过。远处的电线杆上,几乎每根杆子头上都立着一只大鸟。
保护区工作人员崔宁兴奋地告诉记者:“你看这个就是东方白鹳!这个电线杆上也有,离我们非常近。”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02-23创新再现中国神话奇幻世界 AI微短剧《美猴王》
- 02-23山西上党:赶制花灯 年味渐浓
- 02-23“福娃之父”韩美林献给家乡济南一座艺术馆
- 02-23红果短剧《墙外桃花墙内血》入选国家广电总局
- 02-23短剧与综艺的创新碰撞 《开播!短剧季》研讨会
- 02-23今晚播出!《启航2025——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跨年
- 02-23“中演汇剧场演艺年度影响力”公布2024十大舞剧
- 02-22舞剧《天下大足》重庆首演:千年石刻在舞台上
- 02-22顶飞锅盖,山东这道菜什么来头?
- 02-22湘籍华侨成立湖南首家芭蕾舞团 助力东西方文化


阅读排行
推荐教程
- 10-25岚台非遗艺术品展在平潭开展 共赏两岸传统技艺
- 10-25大型舞台剧《三千孤儿入内蒙》巡演在上海开启
- 10-25新疆阿拉尔市塔里木金秋文旅系列活动开幕
- 10-25守护乡音中的文化密码——我国语言资源保护的现状和展望
- 10-25【光明论坛】汇聚培育时代新人的文化力量
- 10-23《只此青绿》:从舞蹈名作到银幕佳片
- 10-18辽宁阜新:“玛瑙+文旅”添活力
- 10-17【文化评析】文旅深度融合 迸发更多活力
- 10-132024天府书展:地方书展渐成行业盛会
- 10-12《日光之城》:描绘藏族人民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