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的文化哲学意蕴
作者:丁立群(黑龙江大学哲学院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教授)
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从文化哲学的视域来看,新质生产力则是包括技术生产、管理、制度、思想和文化等在内的完整系统。其中从广义的角度看,管理、制度、思想和文化等我们可以统称之为“文化”。我们需要关注发展新质生产力与外部文化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这种作用关系包括:宏观上,文化环境对新质生产力的作用;中观上,文化对新质生产力结构要素的作用;微观上,劳动者头脑中的文化观念对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的作用。
在宏观上,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在一个社会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文化上层建筑如“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它们又都相互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文化与经济之间的辩证关系,点明了文化上层建筑对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发展具有不可忽略的重要意义,即文化环境对新质生产力的产生具有制约作用。文化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曾考察了各种社会样态中的生产力发展状况,他们发现,以象征意义为核心的文化并不是机械地由技术发明、生产力和经济状况决定的,或者说仅仅是生产力和经济状况的被动反映。恰恰相反,文化经常是影响技术进步和应用,进而影响一个社会的经济状况的主动因素。在相同科学技术水平、生产力要素结构形式下的生产力,在一种文化传统和文化氛围中能够充分发挥它全部的潜力进而促进经济的发展,但在另一种文化传统和文化氛围中其潜力就得不到充分发挥甚至受到阻碍。
在中观上,文化元素和文化环境的作用可以影响构成新质生产力各要素的结构。正如上面所说,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这里的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优化组合”即是指生产力最优要素组成的最优结构,如用现代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培养的劳动者、高科技智能化的生产资料和新的劳动对象的最优组合,以及把它们配置在效率更高的生产领域形成新业态,如具有高附加值的高科技生产领域。但是,新质生产力需要的诸要素能否组合起来、能否得到最优化组合、能否配置在效率更高的生产领域,以促进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这些都要受所处文化环境和所含文化要素的影响和制约。例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就极大地释放了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人们能够自觉地寻求生产力要素的最优化及其组合成的最优结构,自觉地寻求、创造经济新业态。
在微观中,文化环境可以直接内化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因素——劳动者的思想观念,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内在作用力量。在生产力诸要素中,劳动者是最活跃、最主动、最具革命性的因素,劳动者的思想文化观念对于劳动者的活跃性、主动性和革命性具有重要意义。就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过程来说,由劳动形成的社会生产力和社会文化并不是一种外在的关系,而是一种内在的包含关系:一方面社会文化不是劳动和生产力之外的存在,而是劳动和生产力的内在规定性;另一方面,人的劳动以及社会生产力如果不能内在地包含文化的规定性,就与动物的本能活动毫无差别,就不可能成为人自由地改造自然的活动。这正是人的劳动与动物的本能活动的根本区别,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说,意识和文化是理解人类社会的前提,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与“最灵巧的蜜蜂”的本质区别。
综合上述三个方面,对文化作为生产力发挥作用的重要条件及推动这些条件内化形成生产力的重要因素,必须给予充分重视。这就要求我们构建符合和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思想文化观念,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夯实思想文化基础。
新质生产力就是创新起主导作用的先进生产力质态,特点是创新,主要体现在高新技术创新、生产要素配置创新、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创新。所有这些创新都需要以一种创新型文化作为基本条件和背景。所以,我们要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将其转换为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需要的文化,特别是要突出文化的创新性品质。一是要释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活力,体现继承性、民族性,按照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特点和要求,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同现实文化相融通并赋予其新的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二是在思维类型上,要提倡创新性的发散式思维方式,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赋能。新质生产力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成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量。所以,关于新质生产力的文化思考应当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为基本背景和理论框架,进而发展容纳新质生产力核心内容即技术革命性突破的文化。三是在管理上,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的前提下,从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鼓励学术思想的创新,倡导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
上一篇:美国诗人从小与中国古诗结缘:我用英语写绝句 | 老外讲故事·中华文化圈粉记
栏 目:文化新闻
本文标题:新质生产力的文化哲学意蕴
本文地址:https://xinwen.oa.jl.cn/wenhuaxinwen/1578.html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02-23创新再现中国神话奇幻世界 AI微短剧《美猴王》
- 02-23山西上党:赶制花灯 年味渐浓
- 02-23“福娃之父”韩美林献给家乡济南一座艺术馆
- 02-23红果短剧《墙外桃花墙内血》入选国家广电总局
- 02-23短剧与综艺的创新碰撞 《开播!短剧季》研讨会
- 02-23今晚播出!《启航2025——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跨年
- 02-23“中演汇剧场演艺年度影响力”公布2024十大舞剧
- 02-22舞剧《天下大足》重庆首演:千年石刻在舞台上
- 02-22顶飞锅盖,山东这道菜什么来头?
- 02-22湘籍华侨成立湖南首家芭蕾舞团 助力东西方文化


阅读排行
推荐教程
- 10-25岚台非遗艺术品展在平潭开展 共赏两岸传统技艺
- 10-25大型舞台剧《三千孤儿入内蒙》巡演在上海开启
- 10-25新疆阿拉尔市塔里木金秋文旅系列活动开幕
- 10-25守护乡音中的文化密码——我国语言资源保护的现状和展望
- 10-25【光明论坛】汇聚培育时代新人的文化力量
- 10-23《只此青绿》:从舞蹈名作到银幕佳片
- 10-18辽宁阜新:“玛瑙+文旅”添活力
- 10-17【文化评析】文旅深度融合 迸发更多活力
- 10-132024天府书展:地方书展渐成行业盛会
- 10-12《日光之城》:描绘藏族人民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