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文艺作品回望抗战历史
作者:王家勇(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又到9月18日,93年前的今天发生了九一八事变。此后,文艺界以音乐、文学、影视等各种文艺形式为武器,揭露日寇侵略暴行,鼓舞中国人民抗战,大量以“九一八”为题材的抗战文艺作品至今流传不衰。我们在这个重要日子,重温抗战文艺作品,就是回望那段悲壮的历史。跨越时空,这些文艺作品不仅是历史的记录与见证,而且在当下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947年上映的电影《松花江上》。资料图片
1935年上映的电影《风云儿女》。资料图片
1939年,端木蕻良发表史诗性小说《科尔沁旗草原》。资料图片
萧红的中篇小说《生死场》,首版于1935年。资料图片
萧军的长篇小说《八月的乡村》,1935年首次出版。资料图片
歌声如战鼓:一首抗日歌曲抵得上两个师的兵力
“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每年“九一八”前后,这首悲怨壮烈的《松花江上》总会在多地唱响,把人们带回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大量东北军民被迫踏上流亡之路。词曲作家张寒晖在西安耳闻目睹了几十万东北流亡军民对国土丧失的悲痛,他决定用音乐抚慰和唤醒民众。1936年,张寒晖到西安北城门外东北难民集中地区走访,与东北军官兵和家属攀谈,一边宣传抗日方针,一边倾听东北同胞控诉侵略者的罪行,深刻体会到他们对家乡亲人的怀念,对重返故土的渴望。基于大量见闻,张寒晖创作出歌词,从富饶的家乡沦陷,到背井离乡流浪,再到高呼何时回故乡,分三个层次把要表达的情感推向高潮。曲子方面,张寒晖想起了家乡独特的地方戏——河北定县秧歌中的“大悲调”以及河北梆子。“哭坟大悲调”如泣如诉的曲调正适合表达东北军民国破家散人亡的悲苦处境,听来让人悲愤难抑、肝肠寸断;而河北梆子的节奏又为这首歌增添了慷慨激昂的反抗和控诉情绪。加之这首歌在内容上“怀故、漂流、呼唤”的完整连贯,让其既有丰富的情感投射,又有严密的情节叙事,勾起人们对家乡的眷恋和对亲人的思念,艺术共情效果非常突出。
歌曲创作完成后,张寒晖先在自己任教的西安二中教学生唱,然后带着学生走出校园,到西安街头、东北军驻地演唱,听者无不为之动容。此后,广大军民争相传唱,《松花江上》迅速传遍大江南北,激起广大人民的强烈共鸣。周恩来评价这首歌“真使伤心的人断肠”。
关于抗日歌曲的巨大影响力,毛泽东曾指出“一首抗日歌曲抵得上两个师的兵力”。事实上,《松花江上》不仅是一首如泣如诉的哀歌,也是一首鼓舞人心的战歌。1938年7月7日晚,武汉举行抗日周年纪念活动,十几万群众分乘木船,举着火把会聚在长江之上。大家共同唱响《松花江上》,歌声掀起巨大声浪,汇成血泪凝聚的感情交响,激励着万千中华儿女投身抗日斗争洪流,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更加坚定了人民团结一心奋起反抗侵略者的决心。
除了《松花江上》,与其并称“流亡三部曲”的《流亡曲》《复仇曲》,既展现了东北军民的无望和无助,又喊出了“走上战场誓死抵抗”的战斗宣言。此外,在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里,《东北抗联歌曲集》《东北抗战歌谣集》两本书收录了抗联、抗战歌曲700多首,很多歌在当时吹响了东北军民乃至全国人民抗战杀敌的号角,如同擂响震天的战鼓。如今,抗战经典歌曲代代传承,既是警钟,时刻提醒我们勿忘国耻;又是壮歌,激励我们勇毅前行。
“笔部队”:中国抗战力量的重要一翼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02-23创新再现中国神话奇幻世界 AI微短剧《美猴王》
- 02-23山西上党:赶制花灯 年味渐浓
- 02-23“福娃之父”韩美林献给家乡济南一座艺术馆
- 02-23红果短剧《墙外桃花墙内血》入选国家广电总局
- 02-23短剧与综艺的创新碰撞 《开播!短剧季》研讨会
- 02-23今晚播出!《启航2025——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跨年
- 02-23“中演汇剧场演艺年度影响力”公布2024十大舞剧
- 02-22舞剧《天下大足》重庆首演:千年石刻在舞台上
- 02-22顶飞锅盖,山东这道菜什么来头?
- 02-22湘籍华侨成立湖南首家芭蕾舞团 助力东西方文化


阅读排行
推荐教程
- 10-25岚台非遗艺术品展在平潭开展 共赏两岸传统技艺
- 10-25大型舞台剧《三千孤儿入内蒙》巡演在上海开启
- 10-25新疆阿拉尔市塔里木金秋文旅系列活动开幕
- 10-25守护乡音中的文化密码——我国语言资源保护的现状和展望
- 10-25【光明论坛】汇聚培育时代新人的文化力量
- 10-23《只此青绿》:从舞蹈名作到银幕佳片
- 10-18辽宁阜新:“玛瑙+文旅”添活力
- 10-17【文化评析】文旅深度融合 迸发更多活力
- 10-132024天府书展:地方书展渐成行业盛会
- 10-12《日光之城》:描绘藏族人民美好生活